成都肿瘤

不同部位的大肠癌

2022-04-16 00:16:03 来源: 成都肿瘤 咨询医生

不同部位的大肠癌 [标签:url] [标签:科室] 摘要: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 之一,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但近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。近几年来,本病的发病人群有着上升的趋势。 人的消化道分成上下两段;上段称为上消化道,下段称为下消化道。上消化道一般指的是食管、胃及十二指肠,下消化道包括空肠、回肠、结肠和直肠。其中十二指肠、空肠和回肠均属于小肠;结肠和直肠则属于大肠。大肠起自回盲瓣,止于 ,是人体内管径最大的肠腔,故得其名。根据大肠的位置与特点,我们可以大致将大肠分为三个部分,一是右半结肠,二是左半结肠,三是直肠与 。直肠是人体消化道的最末端部分(长约12~15cm,一般外科医师的食指长约10cm,大部分直肠癌均能由临床医生用指诊检查到); 是大肠最后的门户(由内外两层括约肌包绕,控制大便的排出),也是肠镜检查最先通过的部位。倘若把整个消化道比作一个隧道的话,那么大肠则是这个隧道的最后一段。在这段隧道里,食糜通过的速度缓慢,最后在大肠内形成大便、经 排出体外。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 之一,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但近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。近几年来,本病的发病人群有着上升的趋势。这可能主要与饮食习惯改变的因素有关: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人们对精细食品、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取量的增多,加上生活节奏加快、饮食时间缩短,导致身体未能摄取足够量的纤维性的食物,使有毒物质较长时间地积聚在大肠内,滋生赘肉并转化为癌细胞。由于年轻人的临床生物学特征与中老年人不同,所以年轻人大肠癌的漏诊率较高,通常发现时已是晚期。不同部位的大肠癌各有特殊表现与症状,患者一旦发现相应的表现与症状,应尽早就医。大肠癌的早期发现、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。因为大肠癌的早期治 果不错,5年生存率达到60%~70%,而且其中部分患者在手术以后还能长期生存,正常工作。但若错过了早期治疗机会,就会出现向肝脏或其他器官转移的情况,则治 果就很不理想。迄今为止,肠镜仍是唯一能够比较准确地检测出大肠癌的检查方法,所以无论如何,有适应证的患者还是应该接受检查。 右半结肠癌信号:贫血和腹痛 右半结肠癌患者常表现出腹部肿块,也常会出现贫血、腹痛、全伸乏力与消瘦等症状。但右半结肠癌患者的大便习惯不会有明显的改变。食糜在右半结肠时仍呈现半流动的稀糊状,故不易出现由食糜摩擦癌肿组织而引起的出血;然而,癌灶组织坏死、脱落会引起的出血,且由于盲肠和升结肠的细小蠕动,使所出之血和稀糊状的食糜均匀混合,肉眼不易察觉患者所排出的大便中的这种慢性出血的异常。这样长期的慢性失血会引起患者贫血,同时由于 的生长,身体营养的大量消耗,患者多会伴有乏力、消瘦、头晕、脸色发白等贫血的全身症状。贫血是右半结肠癌患者就医的主要症状之一。同时, 侵及肠壁可以引起隐痛,甚至引起肠周炎,疼痛逐渐加重,并伴 阻症状。随着癌肿的增大,右侧腹逐渐加重、甚至还可以摸到腹部肿块。腹痛也是右半结肠癌患者就医的主要症状之一。因而不少患者是因贫血或腹痛就诊时才意外发现体内的癌症。大便潜血检查也常呈阳性,可作为首发症状出现。 左半结肠癌信号:大便带血和肠梗阻 左半结肠癌患者均是较早自我发现病情的。大便带血(便血)是最常见的症状,约占75%。这是因为,当食糜从右半结肠进入左半结肠时,由于水分被再吸收,由稀糊状的食糜逐渐成为固体状的大便,质较硬,容易与癌肿组织摩擦引起出血。肉眼可见的便血症状便会引起患者的警惕,促使患者及时就医。也可出现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。同时,干结成形的大便难以通过癌灶处,比较容易出现肠梗阻的情况。这就好像水管管道的内壁沉积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污垢,堵住了水流。为此,肠梗阻也可形象地理解为“管道堵塞”。 直肠癌信号:排便习惯与大便形状的改变 由于癌肿刺激肠道,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,从原来一天一次大便变成一天好几次、甚至每天可多达十数次或数十次大便,每次仅排少量的血液及黏液便,多伴持续性 坠胀感及排便不尽感;或者好几天一次大便。大便变细变形:从原来圆柱形变成大便中间有一道钩样的。这些均是直肠癌的典型症状。大便带血也是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,便血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,罕见有大量出血的患者,有时便血中含有黏液、血块与脱落的坏死组织。 癌信号:出血与疼痛 出血与疼痛是 癌的主要表现。固体的大便,质较硬,容易与癌肿组织摩擦引起出血,血液呈鲜红色,与大便不混。 癌的癌肿在早期即可侵及神经组织引起疼痛,尤其在排便时疼痛加剧。患者对排便产生恐惧感,故易致便秘。
TAG: